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app,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入口
行业发展情况如何?未来方向在哪里?国产化、国际化进展如何?如何在竞争加剧之下实现“反内卷”?……
近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 年会”,专门开辟了“”闭门专场研讨。围绕产业未来发展和格局,科创板新材料领域的重要上市公司,与众多机构投资者展开深度对话,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前沿视角与实践思路。
其中,上市公司包括南亚新材(688519.SH)、华秦科技(688281.SH)、联瑞新材(688300.SH)和凯赛生物(688065.SH),多家公募、私募、投行参与现场讨论,横跨一、二级市场。
研讨中,嘉宾普遍认为,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展现多元且专业的发展生态,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部分领域通过多年深耕和技术突破,从“跟跑”实现了“并跑”,甚至在一些细分技术上开始“领跑”。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在加剧。新材料领域的“反内卷”锚定差异化破局路径,研发驱动、高端突破成为重要抓手。
新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业,它不单单涉及材料学,还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创新,细分方向极其多元和丰富。、、和作为科创板新材料领域上市公司,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实现对新兴产业的支撑,突破技术封锁,谋求“材料自主”。
其中,作为专注于覆铜板材料研发与生产的,其产品为硬质电路板制造所必需,属于“电子制造之母”。
“我们已深耕覆铜板领域25年,当前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算力、AI、电子材料等核心领域,同时覆盖航空航天、医疗、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高端场景。随着国内算力产业崛起与汽车普及,公司产品已成为下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南亚新材总经理包欣洋表示。
而聚焦航空航天特种材料领域的,以航空航天用的特种功能材料销售生产为主,科创板上市后逐步拓展至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先进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轻质高强金属材料、声学超材料等领域,目前90%以上营收来自材料业务。
董秘武腾飞介绍,华秦科技是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上市以来仍持续推进“产学研用”这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先后跟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中科院科研团队、南京大学科研团队等成立了各个方向的子公司,以布局航空航天用的高端核心材料,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对于自主可控进展情况,武腾飞表示,近年来公司“自主可控”成效显著,华秦科技通过延伸上游供应链、自主研发原料,实现从原材料到工艺、生产设备等的全链条国产化。尽管在基础学科领域仍需“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但在部分细分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超越”,产业信心持续增强。
成立于1984年的,扎根江苏连云港,以硅基材料、铝基材料为核心,产品主要应用于封装(环氧塑封料)、覆铜板及导热材料领域。
联瑞新材董秘柏林表示,依托下游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迭代,公司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全封闭智能化转型,产品已打入日资、韩资等国际客户供应链。
专注于生物基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通过生物制造技术,生产生物基聚酰胺(生物基尼龙)及其单体二元胺、二元酸,并进一步开发玻纤、碳纤增强复合材料,可替代铝材、钢材及热固性材料。产品应用覆盖汽车、电子电气,以及装备、绿色建筑、交运物流等对轻量化和低碳高性能有强需求的行业领域。
凯赛生物副总裁、董秘臧慧卿强调:“凯赛生物已在长链二元酸领域深耕20余年,不仅当前已成为全球生物制造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随着大类化工原材料或者传统金属材料的更新替代市场展开,更大的空间正逐步涌现。”
“过去5年间,我国覆铜板产业逐步摆脱了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实现了核心原材料的国产化突破。除了传统的铜箔、玻布和树脂三大核心材料之外,在5G新材料时代,粉体作为第四大关键原料,其供应链国产化进程也显著加快,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大幅增强,为行业技术创新与产能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包欣洋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政策在科研支持和产业链协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航空航天特种材料领域也同样如此。武腾飞强调,政策对“自主可控”与科技成果转化给予了大力扶持。
“华秦科技的创新成果基本上属于原创性,国外对我们是严格封锁和保密的,‘十四五’期间,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有效推动了华秦科技从单一功能材料向航空航天核心构件材料的延伸和拓展。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政策,解决了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痛点。以公司所在的陕西省为例,西工大、西北有色金属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快速落地,培育出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武腾飞表示。
“国家规划出炉后,不少实效政策落地,支持企业推进创新。在此背景下,我们近年来以高研发配合产业发展,推动产品向高端封装领域突破,同时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产品品质稳定性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柏林则紧扣“十四五”原材料发展规划中“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体系安全化”的“五化”方向,分享联瑞新材的实践。
聚焦生物制造领域政策现状,臧慧卿介绍:“实际上,生物制造行业在海外也相对受到重视。比如美国自从2022年就出台了非常详细的针对生物制造和生物技术支持的政策,从采买、制造到下游产品消耗都一一清晰。今年我国多地比如湖南常德和广东深圳针对生物制造行业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政策,从项目备案到落实、成立专班、怎么跟踪、如何扶持等也列得非常详细。”
“凯赛生物早期在前端生物技术积累较深,但自从进入生物材料后发现下游应用端的拓展存在阻力。因为涉及大类的基础材料,应用过程在传统供应链上存在一定阻力,近几年公司在下游材料领域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逐步加强。”臧慧卿表示。
随着AI产业热度攀升与生物制造技术突破,电子电路基板、生物基材料等细分领域的技术路线、市场节奏及国产化进程也受到广泛关注。
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AI算力对电子材料的影响问题,包欣洋与柏林分别从覆铜板与配套材料视角指出,国内电子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超越北美与欧洲,企业端产品迭代和产能扩张正在同步推进。
包欣洋表示,据行业预测,2029年全球算力领域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11%左右,英伟达产业链带动与国内算力自主化进程,为覆铜板产业带来双重机遇。
“2019年以来,国内头部终端不断发力打破技术壁垒,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前,通过持续的材料创新,已在部分关键环节有效支持了国产芯片的发展。国内多款高性能AI芯片及服务器产品逐步实现规模交付,性能已逐步贴近当前人工智能算力的发展需求。材料端出货量产的产品,已基本达到与世界领先企业齐头并进的水准。”包欣洋表示。
进一步从应用场景看,国内AI算力未来将更多聚焦工业制造与实体企业,产业基础优势显著,叠加新能源汽车超充、高电压场景需求,包欣洋对国内电子材料市场有望在规模上超越北美与欧洲地区充满信心。这也为材料领域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得益于国内算力需求拉动,南亚新材有望在产值与同比增长率上实现较大增长。”
联瑞新材作为覆铜板上游材料供应商,柏林就其一线观察补充认为,随着AI算力需求涌现,联瑞新材已同步推进产品迭代与产能扩张。
“针对高速覆铜板需求,公司规划三期产能,一期1200吨高速封板配套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年底建成调试,以配合下游产能释放。目前,公司产品已实现对日本企业的对标,凭借技术领先性与品质稳定性,进入日资、韩资封装企业供应链,在高端封装材料领域的国产化步伐持续加快。”柏林表示。
“目前,中国在生物制造领域走在全球前列。”臧慧卿结合凯赛生物实践与行业现状指出,当前,海外多家知名合成生物企业因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尚存在突围压力。但凯赛生物目前已实现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等产品的产业化突破。其中,长链二元酸自2003年起,逐步替代国际化学法产品。这背后,凯赛生物以创新突围取得明显的成本优势,头部海外企业被迫撤出市场。
“2025年,凯赛生物的长链二元酸产能将达12万—13万吨。同时,生物基戊二胺作为全球首创产品,基于它已衍生出近100种生物基尼龙品种,可定制化满足下游需求。”臧慧卿表示,在生物制造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已然排前。
在新材料领域“加速快跑”之下,行业竞争也在加剧。面对机构投资者普遍关注的新材料产业“反内卷”话题,上市公司高管在“新材料”闭门研讨会上,结合企业战略,分享了差异化的破局路径,其中研发驱动、高端突破成为抓手。
武腾飞表示,华秦科技所处的航空航天材料领域,因研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目前竞争格局相对良性。并且,华秦科技聚焦“0—1”创新,筑牢高端壁垒,可通过技术优势巩固市场地位。“为应对潜在竞争,公司维持近1/3的研发人员占比,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确保技术领先。同时推进产品多元化,瞄准国内空白市场,通过技术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反内卷’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卡位。”包欣洋介绍了南亚新材战略转型的成果,2024年,南亚新材主动放弃部分低端消费电子订单,将资源聚焦于高端覆铜板领域,通过技术突破获得国内头部客户认可。目前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旨在凭借技术优势摆脱价格“内卷”,实现高质量增长。
据柏林介绍,联瑞新材同样通过加大高性能产品研发,通过自主创新公司实现了向全球高端市场突破的跨越式发展,攻克了先进封装(2.5D、3D封装等)、新一代高频高速覆铜板(M7、M8、M9等)、高导热材料等领域用功能性填料的技术难关,成为AI服务器、高性能处理芯片、高导热材料等领域核心上游关键材料供应商。同时,联瑞新材产品正通过“应用验证—性能优化—深度绑定”的路径,与下游产业深度融合,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生物制造领域也是如此。臧慧卿表示,在单体产品领域,凯赛生物凭借技术实力,长链二元酸已经成为全球主导供应商。在生物基尼龙及复合材料领域,凯赛生物通过性能创新,以高性价比优势打造绿色低碳的轻量化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成功避开传统尼龙的价格战。又例如与头部新能源电池制造商合作的壳体材料,也凭借轻量化、高性能,兼具低碳和经济性的优势打开市场。
此外,针对交流现场机构投资者提出的“企业盈利难”,臧慧卿指出,能否实现较好的盈利还在于技术门槛高低和选品能力。
“部分企业盈利难是因为缺乏真正的基因编辑、让菌种‘定向服务’等相关核心技术,以及存在选品脱离市场需求,导致产品缺乏变现能力。”臧慧卿介绍,一方面凯赛生物通过技术突破降成本,另一方面精准选品抓需求,实现盈利稳定增长。整体上看,合成生物企业需兼顾技术独特性与市场需求,才能突破盈利困境。